欢迎光临南京市清水亭学校! 今天是

当前位置: 首页>> 教师发展>>行知教育>>文章内容
青年教师周记(一)

发布时间:2019/4/11 16:58:07 作者:许莎莎 浏览量:1796次

 文诗对照,打破思维定式

——听《黄鹤楼送别》有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许莎莎

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,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。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,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,那就是: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,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。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,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,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。这三个年段,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,目标一以贯之,设计科学合理,分层向前推进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,从字面上来看,其核心词是,教学自然要围绕来展开,以诗统文,借文解诗,感悟诗歌的意向,领会承载的情感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,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,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。

《黄鹤楼送别》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包诗,在教学中,如何把握文与诗的练习,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,是本课的教学重点。

【课堂实录】片段

在初读课文后,要让学生围绕课题中的送别,尝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
师:课文主要写了送别时的哪几个场景?可以按照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进行概括。

1: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,远眺江上景色。

师:在课文什么地方?概括能不能再简练一点?

生1:李白和孟浩然看风景。

师板书:赏景。

师:还写了什么场景?

生2:李白和孟浩然说话,在课文第三自然段。

师:说的是什么话?

生2:告别的话。

师板书:话别。

生3: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还写了李白看着孟浩然乘船离开。

师板书:目送。

(教师的两个追问,不仅引导学生概括就是在文中寻找关键词,并且要尽可能简略,还提醒学生,回答问题要完整。通过这个主问题展开的对话,学生能快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。)

师:下面,我们再读课文,在文中画出诗中写到的情景,用文诗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诗意。找到哪句就先说哪句。

生1:我找到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:礼拜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……”,对照的是诗中最后一句: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师:他找的很准,跟他找到的一样的同学,可以把手放下来了。(有四五个学生放下了手)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。(课件出示语句和诗)

师:还有找到其他的吗?

生2:我找到的也是在第四自然段,就在刚才那句的前面,我觉得对照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

师:下面就请男生读课文,女生读相应的诗句。

师:那诗的一二两句,又对应了课文的什么地方呢?

(学生安静了一下,有点不太确定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)

师:你找到了一个词也可以说。

(学生开始举手)

生3:我找到了三月,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,长江边烟雾弥漫,繁花似锦……”

师: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你找到了,下扬州你找到了吗?

生3:我觉得这个在第四自然段,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,前往扬州……”对应的就是诗中的下扬州

师:你找得很准,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敢举手呢?

生3:我不太确定,总觉得一句诗里的,应该要放在一起。

师: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原因吗?(生点头)那现在就剩下最后一句了,谁能找到对应的课文?

(气氛又活跃起来)

生4:故人就是老朋友,文中就是指孟浩然。黄鹤楼在课文中一直提到,关于西辞,就是辞别之后往西去,第一、二、三都是在辞别,赏景、话别都是辞别的一部分。

(三年级的学生,思维还停留在肯定有固定标准而唯一的答案上,所以他们能很快找到第三四句诗所对应的课文,但是面对散乱排列的第一二句,他们一方面有着敏锐的直觉,捕捉到了关键词,一方面又不敢打破以往的思维模式,想回答又怕错。教师在这里设计让学生找到哪句先说哪句,由易到难,一开始学生说了最容易找到,最有把握的,解决了问题,增强了信心,把难的留到后面,先易后难,也能突出重点。)

说明文教法小结

——公开课《恐龙》评课与反思

本周组内公开课上的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《恐龙》一课。《恐龙》是一篇介绍恐龙生存环境、外形特点、生活习性和消失之谜的科普小品文。这是一篇比较系统地出现举例子、列数字、打比方、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文章。基于文体,在确定教学目标时,我把理清课文脉络和理解说明方法作为重难点,上完课后,年级组进行了评课,我本人也作了反思和总结。

(一)年级组评课:存在的问题及反思

1.本节课朗读不足,赏析完没有一个再次朗读的过程。

2.ppt上出现的表格没有实际上用起来,可以等讲解完一个恐龙的特点之后,用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总结一下,呈现在表格内。

3.在讲解各种恐龙的时候,可以把过程再细化一下,比如先让学生找文中描写了几种恐龙(在上课的时候,我是直接出示的),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: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恐龙,文中是怎么描写的,找出来读一读,再说说它有什么特点?然后请学生起来说,不一定要按顺序。本节课就是为了控制流程,所以是按顺序来说的,导致课堂气氛僵硬,环节缺乏变化(如果改成这样的小组合作,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,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下说明方法即可)(语文不仅是要思考怎么上,还要思考怎么上的有趣)

4.关于课文第五自然段品味“细心照看”,原本的教学设计是给出情境来,本来目的是为了给学生递台阶,让他们更容易说出来,但是受限于我们目前对恐龙世界了解的有限,其实这样给出的情境,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,而且也不一定符合实际。在实际上课操作过程中,虽然确实也达到了控制课堂流程,降低难度的目的,但是明显很多学生课前所查的资料在这里用不上,很多孩子在这个环节无话可说,所以可以把设置情境改为引导:在你很小的时候,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?那么恐龙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?以联想的方式,这样学生就能把所查到的资料用上,并且有话可说。(在这里引导语很重要)

5.关于预习时布置的查找资料作业:可以要求50字以内,这样学生在浏览资料的时候,就会进行思考和筛选,选择最重要的。这也是思维锻炼的一个重要过程,并且也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:课前学生埋头苦抄资料,课上站起来磕磕巴巴读了一大段不重要的信息。

(二)关于说明文文体教法小结

小学阶段说明文分为两种:科普童话(例如《水上飞机》)和科学小品文(例如《恐龙》)。科普童话要抓住拟人化的特点,注意朗读的语气。而科学小品文更加侧重传递知识和信息,它一定会出现在六年级升学考试上,它的特点是(1)条理清晰,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小节写了什么(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:先让学生逐段读,然后再回答这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,引导发现构段方式,从而引出文体特点);(2)语言生动有趣,这就要顺着前面的文体,提到说明方法。说明方法的重点:名称(易写错)、作用(有固定的答题模式,在教学中就要跟修辞手法一样,引导规范作答)、用词的准确性(大约、大概、左右……能不能去掉);(3)科学小品文毕竟还是区别于科普文章,所以在教学中要读出生动有趣,朗读必不可少。

 

 

记事文章理清脉络

——听《剪枝的学问》有感

本周组内李兴萍老师献课《剪枝的学问》,听后有感。

《剪枝的学问》是一篇记事文章,记叙了“我”在桃园看剪枝,并了解剪枝的原因,启示人们: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;生活处处有学问,我们要做有心人。

小学阶段记事文章,有记一件事,也有记好几件事,本文属于后者。哪记几件事的文章,该如何理清课文脉络?

附教学设计及分析:

剪枝的学问

教学目标:

1. 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
2. 正确、流利、朗读地朗读课文。

3. 了解课文大意,理清课文脉络——三次进桃园的见闻和感受。

4. 理解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

1. 出示第一自然段,引导学生朗读。特别圈注“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”,随文释义,并且引导学生积累表示名声大的词语。【随文释义,不仅仅是光解释这个词的意思,或者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,还可以通过积累词汇的方式,让新旧知识有个连接点,以新知识复习旧知识,以旧知识帮助记忆和理解新知识】

2. 出示桃子的图片,质疑:为什么说王大伯“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,那么甜”?

3. 过渡语:俗话说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王大伯作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,肯定也有诀窍,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大伯的桃园,一探究竟。

4. 板书课题:剪枝的学问

二、认字识词

1. 出示二类字:惑、浓、盼、番

1)带拼音自由读,指名读(2)去拼音读(3)出示由二类字组成的词语再读

2. 出示一类字:叔、挥、夺、抚、摸、留、暑、蛋、理

 1)生字归类(直接出示)(2)猜一猜,老师今天要重点教哪个字?(学生会仔细观察字形,说一堆,然后教师揭示重点指导的字——留,请学生说说要注意什么,然后范写,另外一个“暑”也是一样,先让学生观察,说说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,还可以根据字义、形近字来帮助记忆字形)【让学生先观察字形,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,对生字的细节会格外留意】【与字义相关也是一种识字的方法】(3)师范写,生描红,师巡视,并且提醒书写姿势,包括握笔姿势和坐姿。

3. 出示本课重要词语(学生先自己读,再齐读)

三、初读课文,理清脉络

1. 出示问题1:课文讲了“我”几次进桃园,各在什么季节?我看到了什么景象?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,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圈画关键词。【初读与精读一脉相承,为后面的精读服务。】【一般设计主问题,我都是只会问:课文主要讲了什么?类似这种宽而大的问题,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,而且也不太符合三年级的学情,更重要的是不适合这一篇课文。本文严格说起来可以分为三件小事情,用“课文主要讲了什么(事)”这样的问题并不准确,而且对于学生,不光是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,所以这类记多件事的文章,可以采用分解问题法,讲主问题拆开成一个个小问题组,就像是一个个小台阶,通过回答这些问题组,顺着台阶,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理清课文的脉络】

(学生通过读,找到了问题的答案,并且也圈画了一些关键词,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,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,并且追问,你是从哪里找到的,从哪里看出来的,学生会立刻读出关键词,教师还要相机指导回答此类问题的格式:在第几自然段。多纠正几次,学生自然就能按要求回答问题,并且回答完整)【这是在课堂细节处渗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】

2. 过渡: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,我们圈画了一些(表示时间的)关键词,这些就叫线索。顺着这条线索我们一起来回答上面的问题。教师板书。

3. 出示问题2:“我”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,“我”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?读课文2-5小节,找出相关的词语。(这个题目也是课后积累运用的第二题)(学生很快找到了关键词,然后逐个回答,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,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)【因为这些关键词可以预测,而且数量比较多又是文中固定的词,所以如果是上公开课,为了教学效果,可以提前打印出来,到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贴在黑板上】

四、精读

【精读部分,要根据需要,将课文语句进行切分后出示,尽量所有的语句都出示,这样一个是方便顺着讲解,一个是不会遗漏。所谓根据需要进行切分,不是添字漏字,而是根据句意和讲解的需要,有的句子明明在同一句里,但是后半句却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更好,所以可以与下一句一起出示,不一定非要以句号为节点】

过渡:

1. 第一次(课文的2-3自然段)

1)出示“去年冬季的一天,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。”,提问:好奇什么?生答: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,那么甜。

2)出示“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。“咔嚓、咔嚓”随着剪刀挥舞,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。”【出示一个句子,可以先让学生说说,读了这句话,你发现了什么?学生会说具体的内容,也会在里面找特殊的词语,比如以上这句,学生不仅能讲出来看到的景象,还会有学生说发现了一个拟声词。这种自己寻找的方法,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好,学生在找的时候,会认真读,一个是注意力集中,一个是积极思考】

3)出示“我着急地问:“王大伯,您怎么?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? ””提问: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?学生会说着急,让学生先自己练读,再请人读,再齐读。

4)出示“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,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……”提问:疑惑什么?下面,王大伯要为我们解惑了。

5)出示“王大伯笑了笑,对我说:“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,其实它只吸收营养,不结果实。这种枝条不剪掉,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,把许多营养夺走。””教师:谁来当一回王大伯?知道朗读。

6)出示“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,充满信心地说:“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!””教师:王大伯种植经验丰富,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,谁来有信心地读一读?多种方式朗读,感受。(自读,指名读,齐读)

7)但是我信不信呢?出示“我将信将疑:剪去这些枝条,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?”提问:我疑的是什么?(这些表示心理变化的句子,都要重点朗读)

过渡:带着这样的疑问,“我”在春天的时候第二次进桃园。

2. 第二次(课文4自然段)

1)春天的桃园是一副什么景象呢?出示“春天到了,桃花开了,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。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,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。”指导朗读。

2)桃树忙着开花,蜜蜂也在忙着,他们在干嘛呢?学生回答采蜜,教师相机提示:授粉。而我们……出示“我和小伙伴在桃园里奔跑着,嬉戏着。看着满树的桃花,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。”生读完后,小伙伴们在奔跑,在嬉戏,而我呢?学生会重点找到“我盼望着……”这一句。

过渡: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望,暑假里,我第三次来到桃园,这里的景象又变啦!

3. 第三次(课文第5自然段)

1)出示“暑假里,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。”

2)出示“啊,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。桃子成熟了,一个个光鲜红润,仿佛胖娃娃的脸蛋。我又惊又喜,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,还真有道理呢!”先指导朗读,自己读,指名读,一起读,读完看看这个句子,你有什么发现?学生能找到一个比喻句。【让学生自己发现寻找,能锻炼他们对特殊手法的敏锐度。另外,在比喻句、拟人句这类三年级常用的修辞手法的指导上,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引导:这句话写出了桃子的什么?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提问,想到桃子的颜色和形状。教师再作一句话的小结:这个比喻句的作用你们现在知道了吧!提示学生回答比喻句的作用,应该从什么角度,如何才能回答完整。这比教师直接讲效果要好,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】

3)单独出示“我又惊又喜,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,还真有道理呢!”具体讲“惊”的是……“喜”的是……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:减少就是增加。(冬季剪枝是为了来年桃子的丰收)升华主题。

 

如果还有时间,可以拓展延伸,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就是增加的事例。

 

 

写景文章写法分析和指导

——听《黄山奇松》有感

本周组内公开课,秦川老师献课《黄山奇松》,听完后深有感触,特作此记。

《黄山奇松》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,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奇特姿态,抒发了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。

在秦老师上这节课之前,我已经上过这篇课文,对比之下,有两个亮点值得特别记录和回味。

《黄山奇松》教学设计及反思

  一、 谈话导入:

1、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,下面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。

2、 徐霞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由此也可见人们对黄山的评价之高,黄山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奇山”。它以哪 “四绝”闻名于世?你可以按顺序说一说吗?(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)

3、黄山最佳的处是哪里?(玉屏楼)它被徐霞客称为?(黄山绝胜处)

4、从刚才的情况来看同学们读课文还是很用心的,预习也很认真。下面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。

二、生字词教学:

1、出示:陡崖  潇洒  挺秀  宾客  观赏  玉屏楼

         姿态优美  枝干遒劲  依依不舍  闻名于世  状如黑虎

         饱经风霜  郁郁苍苍  千姿百态  情有独钟  形似孔雀

先自读  指名读  齐读

2、教学生字:屏(半包围结构,后鼻音,写的时候右下的部分要出来一点点)

       状(左右结构,左窄右宽,右边是犬,点不要忘记)

3、组词:陡(     ) 崖(     )  状(     )

         徒(      涯(       壮(     

三、走进课文:

1、一起走进课文,玉屏楼为什么被称为黄山绝胜处?为什么成为黄山最妙的观松处?(楼前悬崖上有迎客、陪客、送客三大名松)

教师板书:迎客松、陪客松、送客松。

2、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段,分别用横线  小波浪线  虚线划出描写迎客、陪客、送客的句子。(教师巡视查看)出示相应的句子,检查自己画的是否正确。

迎客松:迎客松姿态优美,枝干遒劲,虽然饱经风霜,却仍然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。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,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,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。如今,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,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。

陪客松:陪客松正对着玉屏楼,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,陪同游客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。

送客松:送客松姿态独特,枝干盘曲,游人把它比作“天然盆景”。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“手臂”,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。

3、看一看每棵松树作者用了几句话来写?(3、1、2)

4、你想读这六句话中的哪一句?(指名学生读,并分析他读的内容写了是松树的什么?教师相应填写表格。)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,教师相机引导这句写的是松树的什么内容?由此完成表格之后,很直观就能看出分别写了这三棵松树的哪些方面,从而帮助分析为什么迎客松、送客松要写姿态,而陪客松却不用写(看图片直观分析:陪客松的姿态没有什么特别的,很常见);为什么要单单写迎客松的地位,而陪客松、送客松都没写?(由安微卫视的台标,到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迎客松国画,迎客松已经成为安徽的象征,甚至成为国人精神的一种象征了)】【通过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慢工细活,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详有略,更能在此基础上,充分了解:为什么这些重要,要详细写,为什么那些不重要,所以要简略写,这比空洞的一个“详略得当”要来得更厚重,教学也更有深度】【在今后的教学中,在教写法的时候,特别是详略的时候,可以采用这样慢工细活的方式,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详略,还要学习该如何写出详略,如何安排详略

姿态   名字由来    地位

迎客松3

∽∽∽

陪客松1

‐‐‐‐‐‐

送客松2

(注意朗读:名字的由来可以让学生配合动作来读)

5、 仔细看表格你有没有什么收获?

A、作者为什么三棵名松的名字由来都交待了?可不可以不写?(这就是作文里必须写的内容,不写就会影响文章的完整。)

B、那为什么姿态这方面只写了迎客松和送客松的呢?(出示图片,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辨认,并引导学生观察陪客松的姿态——笔直,这种形态的松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,所以作者直接略过去了,而是抓住有特点的迎客松和送客松来写,这叫抓特色。)

C、地位这一块写得更少,只写了迎客松,这是为什么?

再读:如今,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,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。

从这句话你读出什么?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,是黄山千姿百态的松树的代表,是它们的老大,写了它其他的松树就没必要再拿出来多说了。这就是写作中的抓突出。

师小结:从这张表格,我们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奇在它的姿态它名字的由来奇在它的地位,还明白了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有些内容是必须写的,有些则不需要写。在写作的时候,要学会抓有特色和突出的地方来写。

创设情境:假如我去黄山游览,来到玉屏楼,一眼就看到正前方的陪客松,然后才看到送客松,最后才看到迎客松,那么我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写陪客松再写送客松最后写迎客松吗?为什么?

小结:看到的顺序≠文章的顺序,在写作时要学会根据相应的需要调整写作顺序。

6、出示:这句话里除了可以读出姿态奇以外,你还可以读出什么?

迎客松姿态优美,枝干遒劲,虽然饱经风霜,却仍然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。

师: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枝干遒劲这个词的吗?(树的枝干强劲有力,不容易折断或弄断。)

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它枝干遒劲?(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)

师:我们学校的松树也可以用枝干遒劲、郁郁苍苍、充满生机这三个词来形容啊,为何到了迎客松这里就变成了一大“奇”了呢?【随文理解词语“枝干遒劲”“饱经风霜”】

生:奇在饱经风霜却依旧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。

师:谁能说说“饱经风霜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?

生: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。(图文结合理解)

师:你能想象一下它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吗?【不给学生限制,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,在实际上课时,学生发挥得很好】

师小结:黄山上的松树都是生长在岩石缝中,忍受风吹日晒,没有泥土,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。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,可想而知,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,风吹雨打,这样的环境里,顽强的活下来了!据说它已活了800多岁了,不仅如此,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,奇不奇?你能把迎客松的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吗?(指名读、齐读)

风撼不动它,雪压不断它,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,所以读“饱经风霜”这个词时,稍慢一些,突出它的沧桑感。(指名读,男生齐读)

读到这儿,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?

 填空:(     )的迎客松

(姿态优美、枝干遒劲、不屈不挠、生机勃勃……)

正因为这样,再读:如今,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,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。

补充:其实它也是安徽省的象征,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。出示安徽电视台的台标,出示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图案。

你能饱含情感,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、不屈不挠、热情洋溢读出来吗?

出示:迎客松:迎客松姿态优美,枝干遒劲,虽然饱经风霜,却仍然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。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,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,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。如今,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,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。

(指名读,齐读。)

7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棵名松,大声的读一读。

 四、小结:

1、虽然这节课,我们感受到了三大名松的“奇”,也体味了作者写作时的技巧,但是我认为作者写的最好的地方却不在三大名松。你们想知道我喜欢的是哪里吗?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。

2、布置作业:完成习字册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打印此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
官方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服务号

 

昨天访问:7695    今天访问: 284    本月访问:146221   上月访问: 65711    访问总数: 3562161    文章总数: 2504

版权所有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  校长:钟文楼    电话:025-52721771 / 15952084717

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殷华街368号    邮编:211102

管理登录

备案号: 苏ICP备2021048345   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