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“贯通·深融·共享”(四)
---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语文学科中心组活动
发布时间:2024/4/10 19:04:15 作者:武雨桐 浏览量:950次
四月一城烟雨,我们齐聚清水亭学校,就像沈从文在《边城》里写得那样“日头没有辜负我们,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”,在这美好的四月,烟雨江南的午后,我们有幸听到两节优秀的公开课。4月2日下午,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举行了“贯通?深融?共享”语文学科中心组“同课异构”活动,南师附中江宁分校、汤山中学、上坊中学等分校集团校语文教师齐聚一堂,共同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革命传统篇目教学。江宁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周金霞老师、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区学科带头人唐德雪老师应邀出席,给予专家指导。学校钟文楼书记、魏应兵校长,以及我校小学部与中学部全体语文教师全程参与活动。
一枝各表竞纷呈
“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。”本次中心组“同课异构”活动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《土地的誓言》。清水亭学校武雨桐老师,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张晓丽老师分别献课。
“读中品语言,读中悟情感”,第一节课中,武雨桐老师巧妙地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入手,通过朗读的形式,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文中的语言之美。在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基础上,武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文中的句段进行朗读设计,使课堂中的朗读愈发深情动人。随着课程的层层深入,同学们的情感也愈发投入,朗读之声愈发感人肺腑。最终,同学们更是精心选取课文中的词句,巧妙组合,编织成诗,用文字表达对土地的深情誓言。
“情是散文魂”第二节课中,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张晓丽老师则紧扣单元教学的核心要求——“学习精读,学做批注”。她希望借助这篇自读课文,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这一单元所学习的技能。张老师以抒情的方式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端木蕻良对祖国那份挚痛而深沉的热爱,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同时,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情感领悟力。
名师妙评茅塞开
附中分校的唐德雪老师,对两位老师执教的《土地的誓言》一课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评课。唐老师从散文的悠久历史谈起,引领大家领略散文之美,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在评课过程中,她特别强调了情感渲染与情境创设的重要性,认为这两点是讲好一堂散文课的关键。
她指出,两位老师在情感表达和情境营造方面做得相当出色,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,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。同时,唐老师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,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加注重细节,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。她的评课语言优美,既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,又展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。
专家引航显课标
在本次活动的尾声,江宁区教研室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周金霞老师,以她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研经验,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“如何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”的精彩视频讲座。周老师娓娓道来,犹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,引领我们走进革命传统教育的广阔天地。
讲座中,周老师深刻剖析了当前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教学现状,指出存在“背景介绍方式单一”“过多的道德宣讲”“学习缺少深度”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如同一块块绊脚石,阻碍着学生们对革命传统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感悟。
然而,周老师并未止步于问题的揭示,而是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堂实践,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。她倡导学生们运用“铺排”手法进行创意写作,通过文字的铺陈与排比,将革命传统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这一建议如同春风化雨,滋润着每一位老师的心田,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。
周老师的讲座不仅是对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探讨,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次精神洗礼。她以优美的文笔和引经据典的论述,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,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。
相信在周老师的引领下,我们定能不断探索、创新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,让红色基因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
结尾
四月芳菲尽,教研意正浓。初中语文中心组的同课异构活动,不仅交流了教学心得,更碰撞出智慧火花。活动虽止,思考未停,我们以课为媒,共赴语文的诗意远方,探寻教育的无限可能。愿我们在四月的春风里,携手前行,共绘教育新篇章。
其他活动照片:
(撰稿:武雨桐 校对:桂万兵 审核:钟文楼)

